• slider image 53
  • slider image 60
:::
新聞訊息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 - 最新消息 | 2025-08-19 | 點閱數: 113

 

公共化幼兒園補助80億變500億卻未進步 恐成育兒陷阱

2025-08-07 07:30聯合報 / 記者董俞佳

    政府推動公共化幼兒園、平價教保機構、6歲以前國家養政策已經邁入第七年。這項政策主打減輕家長負擔、改善教保人員待遇,但根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公共化幼兒園的實質比率仍僅在四成左右,幼教團體質疑,政策原地踏步,實質仍是花大錢補貼私立幼兒園成準公共,背離公共化目標。

公共化幼兒園看似增 收托人數14年卻未變
    根據教育部統計,113學年度全國教保服務機構共6961園,其中公立幼兒園2453園、非營利幼兒園402園、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2039園、私立幼兒園1920園、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133處,社區部落互助教保服務中心14處。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長郭明旭指出,從園所數量來看,「公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與職場(部落)互助教保中心」這3種真正具公共性質的機構,目前約占全體幼兒園數的四成,比2011年幼托整合時約增加一成,看似有成長,但實際收托人數卻僅占三成,與14年前整合前幾乎持平,等於過去十幾年來,擴大「真公共化」幼兒園的政策實質進展幾乎原地踏步。
    全教總幼委會主委楊逸飛指出,教育部宣稱公共化主軸是「增設公幼」,但實際投入的大筆經費卻用於補助私幼轉型為準公共,導致補助經費大量流入業者口袋,且準公共仍可藉由教材費、點心費、才藝課等名目額外收費,家長誤以為「撿到便宜」,實則陷入另一種育兒成本陷阱。
    楊逸飛指出,公幼班級數雖有增加,但私幼與準公共同步膨脹,導致整體公私立比率不升反降,以準公共幼兒園來說,幾乎每1到2天就開一家。他說,最早公私立比例是3比7,幾年前好不容易拉近到4比6,如今準公共急增,導致真公共又降低。

img     

從園所數量來看,具公共性質的機構目前約占四成,比2011年約增加一成,看似有成長,但實際收托人數卻與14年前整合前幾乎持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平價政策偏離 教團憂成業者提款機
    郭明旭進一步指出,政府長期以來高舉「平價教保」大旗,卻在資源分配上本末倒置,讓準公共機制吃下大半預算,排擠真正的公共化建設。他引述「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整體評估報告書」指出,教育部在「少子女化對策計畫」中的平價教保服務供應量,主要來源竟然不是公幼或非營利,而是準公共幼兒園。
   「光112年度,政府編給準公共機制的預算,就已超過擴大公共化的經費。換句話說,整個平價政策的重心已經偏了,人民的稅金正在優先補貼私部門,而非強化公部門。」郭明旭質疑,如此一來,不僅無法提高公立收托量,也加劇市場結構的傾斜,導致公共責任與資源無法真正落實。
    面對少子化衝擊與家長托育焦慮,郭明旭呼籲政府應回歸公共化本質,切勿讓補助政策成為財團與業者的「育兒提款機」,「我們要的是公共幼兒園的擴建,是長期的基礎建設與人力制度,而不是靠堆疊數字、灑錢補助換來的虛假進步。」
    楊逸飛觀察,準公共幼兒園已成為業者「一日一園」的新利基市場,許多新設園所甚至「為準公而生」,專為申請補助而設立,讓真正的公立建設反遭邊緣化,「如果有一天面對少子化,招生不滿,政府要關的是誰?公幼沉默不會抗議,準公業者一定大聲抗爭,最終恐怕犧牲的是公共資產。」

準公幼年年得編列補助 成預算黑洞
    楊逸飛表示,真正的公共化應建立在公立幼兒園為基礎,透過國家建設、制度設計與長期資本投資,才能讓人民稅金轉化為可持續的公共資產,「公幼蓋好後就是國家的,每年只需投入人事費用;反觀準公,每年都得編列補助,成為無止盡的預算黑洞。」
    他也批評教育部當初宣稱準公共是「過渡措施」,如今卻年年擴張,預算從80億元暴增至逾500億元,完全偏離初衷。未來如果把公幼關掉,還繼續補

 

 

 

 

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對於發言內容,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發表者
樹狀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