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公共逐利/補助變賺錢工具 新設幼兒園為準公共而生
2025-07-30 07:30 聯合報 / 記者董俞佳
政府推動「準公共幼兒園」原為減輕家長負擔、提升教保品質,卻變成讓業者找到賺錢的康莊
大道。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2018年起推出「準公共幼兒園」制度,吸引大批私立幼兒園加入。政策原意是希望在公幼資源不足下,可以引導私幼比照公幼收費與薪資標準,讓家長負擔減輕、教保員待遇改善。然而聯合報數位版調查發現,7年過去,
制度逐漸出現「變形」與「傾斜」,甚至已成一門新興產業,準公共幼兒園穩賺不賠,出現許多「為準公共而生」的園所。
政府推動擴大公共化幼兒園政策多年,為了擴大普及率與減輕家長負擔,自2018年起推出「準公共幼兒園」制度,在政府砸下百億元補助之下,學費相當平價,第一胎每月收費不超過3000元、第二胎不超過2000元、第三胎以上最多收1000元,吸引眾多家長目光。大批私立幼兒園也加入行列。
教育部在推動準公共幼兒園時,曾表示準公共機制只是公幼擴充過程的過度措施,因此在公共化幼兒園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引導私幼比照公幼收費與薪資標準,讓家長負擔減輕、教保員待遇改善。
拚卡位同步申請數間園所 多鎖定都會區
然而政策上路經過7年,根據教保服務網以及記者實際探查結果,現今竟然有許多新園所「為準公而生」。以2024年8月開始的第三期準公共期程為例,就有許多幼兒園搶在7月設立,8月直接加入準公共招生,今年也有許多新設園所陸續加入。立案時間與加入準公共計畫的時間緊密相連。
幼教團體觀察,這些新園多半鎖定在都會區,而且招生人數也都不少,超過百名招生名額的幼兒園所在多有,甚至部分業者為搶先卡位,還同步申請數間園所立案。
記者實際訪問一家新設就成為準公共的園所,業者表示,現有制度就是容許園所新設就加入準公共幼兒園,今年地方政府有要求區內如果私立幼兒園的準公共超過八至九成,就不再開放申請設立。
為準公幼而生 專家們聽了直呼不可思議
新設園所就能成為準公共幼兒園,讓許多幼教專家、幼教團體大為驚訝。據了解,新設園所加入準公共幼兒園的程序,跟一般私立幼兒園沒有太大差異。幼兒園只要取得立案證書,提出收費標準,待市政府審議後,即能加入準公,開始招生。
這已經不是協助現有私幼轉型的問題,而是變成政策讓利導致市場擴張。
不具名的私幼業者表示,這些新設園所以「準公名義」取得補助,卻未必能真正提升公共服務品質,質疑政府資源是否遭到濫用,更有業者指出,傳聞加入準公淨利可達每年150萬元上下,而且根本不用像過去一樣,那麼努力拚招生,輕鬆許多。
準公共激增成私幼帝國 稽查難上加難
全教總幼委會主委楊逸飛表示,準公共這個政策很明顯讓想賺錢的業者,都想進來分一杯羹。他進一步表示,自從有準公共幼兒園以來,僅鎖定上層階級的高端幼兒園不受影響,多數的私立幼兒園為了謀生,還是得加入準公共求自保,這已明顯是警訊。
準公共幼兒園成為產業,甚至成為私幼帝國。楊逸飛表示,幼兒園稽查人力有限,現在準公共的數量增加,讓稽查更可能是難上加難,更不幸的是國家財政、民脂民膏沒辦法轉為公共資產,將被業者綁架,無法達到真正幼兒園公共化的目標。
楊逸飛表示,準公共現在不只法規上未規定要優先招收弱勢學生,課程督導也明顯不足,財務也未規定應公開透明,很容易有黑箱的空間,第四期的標準得更加嚴。
全國幼教產業工會理事長許文菁表示,原本「準公共化」的設計理念,是希望提供平價、近便的幼兒園。但是這幾年來的實際執行中,政府資源卻大量錯置。反而壓縮到公立幼兒園的數量。幼兒園「為準公而生」的現象反映出政府推動準公共化政策時,財務補助誘因讓部分業者將準公共化視為投資的捷徑,而不是以幼兒教育為創園目標。
政府撒錢、管理寬鬆 公共化精神走樣
新開設的園所具有吸引招生與享有準公共化的資源,但缺乏辦學理念與優良師資,甚至還可能因為地段、硬體更新而更具吸引力。招生狀況更好。教育政策不該變成補助誘因導向,讓業者找到賺錢的康莊大道。
許文菁說,準公共化若無法對師資穩定性、課程品質與實際運作加以把關,恐怕會讓「公共化」的精神走樣,反而排擠真正有品質、有承擔的教育工作者與園所的公共幼兒園。
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長郭明旭表示,非營利幼兒園一年將近有6次的監管,包含會計審查、績效考核、到園檢查等等評鑑制度,準公共幼兒園卻只要5年一次的基礎評鑑,其他相關帳務與教保品質的檢核都只要自行上傳資料即可,這麼寬鬆的管理標準,政府又大方撒錢,當然會吸引相當多私立業者投入。雖然幼兒園總體數量提升了,但品質卻相當堪慮。
準公共園所:加入有門檻 非說進就進
準公共化幼兒園業者指出,準公共幼兒園在政府補助以來,每年被動改善設施設備,所有園所都變更好,造福數萬幼兒。原本擠破頭的公幼都往準公幼就讀,這是家長選擇的結果,也是政策達標的展現。
業者指出,既有的幼兒園跟新設立成為準公共幼兒園的要件是相同的,一名黃姓業者提到,加入準公共幼兒園其實不容易也大有門檻,很多私立幼兒園即使想加入也很難,現行制度應該更放寬加入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