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的1年/幼幼班抽不到工作辭不得 雙薪家庭育兒黑洞
2025-06-25 07:30
聯合報 / 記者董俞佳
隨著公共化幼兒園政策逐步擴展,家長對於將孩子送入公立或非營利幼兒園的期望也隨之升高。然而,當孩子滿2歲,準備從保姆或家庭照顧銜接進入幼幼班時,許多家長卻發現幼幼班得抽籤,而且名額相當有限,讓這1年成為許多雙薪家庭最無助的育兒黑洞。
幼幼班想銜接順利 仍得靠籤運家長將孩子送托的時間越來越早,從過去4歲提前到1、2歲,讓幼幼班的需求倍增,但設班速度卻遠遠跟不上,形成托育空窗,也就是說,當孩子滿2歲,想順利銜接到公共化幼兒園的幼幼班時,仍得靠籤運。
張姓家長表示,她生完小孩之後就請家中長輩協助照顧,原本預計小孩2歲之後就能就讀幼幼班,沒想到名額很搶手,孩子今年公幼、非營利幼兒園的幼幼班都沒抽中,雖然住家附近的私立幼兒園有幼幼班,但是學費一個月就要快2萬元,她跟丈夫評估後真的無法負擔,只能再拜託長輩多幫忙協助1年,如果是無後援又雙薪的家庭不知道怎麼辦。
另一名黃姓家長表示,孩子沒有抽到幼幼班,只能請托嬰中心讓孩子延讀,雖然有地點可以托育,暫時不用擔心,但是孩子2歲之後的發展已經跟2歲前差很多,明顯不適合再待在托嬰中心,然而現階段沒有更好的地方可以托育,只能讓孩子先留下。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表示,家長若抽不到幼幼班,只能延長在托嬰中心或保母系統的時間,但托嬰收托至滿3歲為止,屆時孩子若無法銜接入學,家長的就業安排也將面臨中斷風險。「育兒沒有空窗,但政策卻允許空窗存在,這才是真正的矛盾。」
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前理事長高鈺淳表示,2至3歲的孩子處於托嬰與學前教育交界,是家長面臨送托最大壓力的時期。「公立的幼幼班價格實惠但名額稀少,不見得進得去,想去私立園所,學費較高,補助又少。」
此外,若順利入學幼幼班,家長往往會安排孩子從幼幼班一路就讀至大班,4年不中斷,高鈺淳指出,因此當第一年要選擇就讀的園所,家長會考量再三,一旦選讀通常就是規畫長期就讀,多數家長都傾向避免就讀後還要轉學的難題。
家長的備案與妥協 多回歸家庭托育
抽不到公幼幼幼班,家長該怎麼辦?高鈺淳指出,大致上會有兩種選擇,一是回歸家庭照顧,由家長或長輩接手;二是選擇私立幼兒園或保姆,雖然成本較高,但也較有彈性。但這也意味著,部分家長、尤其是媽媽,可能必須暫時離開職場。高鈺淳指出,如果孩子是自己帶到2歲,那抽不到幼幼班,家長就會更難重返工作崗位;若原本就有聘請保姆,則可能延續托育到3歲,保留一點喘息與彈性空間。
覃玉蓉表示,在這個轉換階段,重新找托育機構對家長而言極為耗神費力,需要實地參訪、參加說明會、反覆比較,也不一定能確保找到理想且信任的托育場域。2歲幼幼班的設置困境,反映了托育體系長期缺乏整合性的制度設計,造成家長在育兒過程中遇到重重不便,特別是在0至2歲與3至5歲之間的銜接問題。
覃玉蓉表示,目前0到2歲由衛福部主管、3到5歲由教育部主管,兩部會長期缺乏有效銜接與整合。因教育部過去對幼兒園的定位偏向於學習導向,對生活照顧的責任認知較低,導致兩歲幼兒這個兼具學習與生活照顧需求的年齡層在政策上被忽視。
她呼籲,應從根本整併制度,由單一部會統籌0至6歲的托育政策。建議未來由教育部統一主責,讓托育政策從0到6歲具備一貫性,避免父母在轉換階段四處奔波。她指出,若衛福部與教育部能建立無縫合作也可接受,但若無法整合,則應交由教育部單一承擔,避免育兒政策永遠處於分裂與斷層狀態。
善用臨托與社會資源 也是一種選擇
高鈺淳建議,沒抽到幼幼班的家長,不妨試著多加利用社區資源,例如部分親子館有提供預約制的臨托服務。不只是讓家長喘息,更讓孩子有機會進入團體、增加社會互動。她指出,2歲的孩子其實已具備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家長可以透過參與團體課程、短期托育等方式,逐步練習「放手」,為未來正式就學做準備。
高鈺淳表示,2歲這一年,對於孩子與家庭來說,都是關鍵的過渡時期。如果公部門無法提供足夠資源,社區與家庭就成了最後一道防線。與其讓家長獨自苦撐,不如擴大臨托補助、強化親子館功能、推動彈性托育制度,才能真正彌補這個最難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