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嬰中心、幼兒園的空間設計,往往以孩子的低矮身高規畫,然而,這樣的空間,卻讓大人吃足苦頭。長期彎腰、一日起立坐下無數次,造成腰痛、背痛、膝蓋耗損,成了幼托老師的日常。職業傷害也是許多老師們不得不離開幼托職場的原因之一。
走進托嬰中心、幼兒園,常見大片地板與低矮桌椅、迷你洗手台與低矮馬桶,供嬰幼兒使用,老師們則大多坐在地板或者坐在低矮桌子上教學,擦桌子、洗手得彎腰,雖然短期之間對身體不會有明顯傷害,但長期累積下來,卻會種下身體的隱形傷害。
除了空間設計不利大人之外,幼托老師得常常抱孩子,若姿勢不正確,可能閃到腰造成腰傷、久抱孩子造成媽媽手,此外,因常常要成蹲姿,也可能造成膝蓋磨損,骨骼肌肉拉傷、扭傷等等,嚴重都得開刀治療、長期復健。
高雄市前鎮非營利幼兒園園長、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梁美詩表示,幼兒園桌椅都是以小孩身高設計高度,老師工作的時候常常得彎低身子,處理很多事情。她本身就常因彎腰擦桌子不小心閃到腰過,那段時間工作就很不舒服。因長期坐在矮桌子、矮椅子教學,老師們常常得側坐,以身體旋轉的姿態陪伴孩子,因此也有老師察覺不舒服時,檢查已發現腰椎旋轉變形,得定期復健,也因此離開幼教圈。
幼幼班以及托嬰中心則更辛苦,梁美詩表示,0到2歲的嬰幼兒比大孩子更需要抱,換尿布、換衣服等等都要抱上尿布台,容易有媽媽手、腰傷,因也常常需要跪在地板上做許多教學工作,也常導致瘀青磨損。
學前特教老師更容易受傷,楊逸飛表示,老師常常要抱孩子,有時一天起立坐下幾百次,可能導致手腕、腰部受傷,若沒有復健到位,就成為身體的隱形傷害。
減少傷害可採蹲姿非彎腰 德國坐輪椅椅子
幼教聯合總會中區總會長韋莉莉表示,老師可以在課程中減少彎腰動作,跟小朋友對談時,採蹲姿、跪姿或者半跪姿,減少腰背負擔,也避免同一個姿勢太久。課程引導上,採取動靜交替的活動,讓肢體有舒緩空間。
幼教聯合總會北區副總會長葉若蕎表示,當需要接觸孩子或進行活動時,應盡量選擇下蹲而非彎腰,透過蹲低而非彎腰部來降低脊椎與腰部的壓力。在孩子活動時,老師可以選擇坐在適合的椅子上,或使用低矮的墊子,而非長時間跪坐或彎腰。他們曾在德國參訪幼兒園時發現,德國的幼兒園老師是坐在有輪子的椅子上,便於移動位置去指導或協助孩子。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很關鍵,韋莉莉表示,循序漸進地教導孩子洗手、收拾、穿鞋子、穿戴等等,讓孩子可以自己完成,早日能夠生活自理,就能減少輔助他的機會。如果有受傷,就使用護腰、護膝等護具,減少傷害累積。
葉若蕎表示,在適當的時候,鼓勵孩子嘗試獨立完成某些活動,不用老師一直協助,這樣不僅促進孩子的發展、培養獨立自主,也幫助老師減少負擔。進行教學時,可將頻繁蹲低或移動的操作活動分開進行,這樣能降低老師的頻繁彎腰與移動。
梁美詩表示,擦低矮桌子時,蹲低擦,避免腰背負擔,抱孩子時,蹲下去抱起來,避免姿勢不對容易受傷,此外,老師音量或發音部位也很重要,避免喉嚨聲帶受損。
調息與伸展也很重要,葉若蕎表示,在教學空檔或休息時間,老師可以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並深呼吸調整氣息,以舒緩肌肉緊張和疲憊。
換位思考 教室空間可更多元讓大人也舒適
全國幼教產業工會許文菁表示,幼托老師們希望洗手台、桌椅能設置適合幼兒與老師的高度,也有老師希望可以有一小區專屬的辦公桌椅,避免使用矮桌椅,讓幼兒園教室可以更融合多元。韋莉莉表示,以洗手台來說,若可替成人加高,就不用讓老師們每次洗手都得彎腰駝背。
梁美詩表示,一直以來幼兒園、托嬰中心的空間大多僅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未來若能思考納入適合大人的桌椅空間,相信能減少幼托老師工作上的傷害。
承受看不見的精神壓力 應落實充分休息
除了上述身體傷害之外,梁美詩表示,幼兒園、托嬰中心沒有下課時間,老師因沒時間上廁所,也少喝水,容易有尿道炎,再來每個老師的心理承受度不同,現在家長對老師的期待很高,可能造成老師們的精神、心理壓力。
幼托老師工時長,即使是表定休息時間,可能也都在工作。全教總幼委會主委楊逸飛表示,落實充分休息很重要,國外幼兒園、台灣國小以上都有老師的休息室,老師跟小孩的空間有稍微區分,這是比較理想的規畫。或者未來幼兒園空間規畫時,稍微以老師為考量,都能有幫助。
老師職業傷害不少,楊逸飛表示,幼托老師的膝蓋、關節、手肘、腰等等都是工作中常見的職業傷害,但是,通常很難被認定是職業災害,所以就醫、請假休息也沒有補助,其實老師也是勞動者,在勞動安全中應該要被匡列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