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3
  • slider image 60
:::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 - 好文分享 | 2022-11-02 | 點閱數: 983

旭時報  ISSUE #069

November 02 2022  https://sunrisemedium.com/p/227/policy-to-low-fertility

台灣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0 到 6 歲,國家跟你一起養」真能改善少子化現象?還是遙不可及的願景?除了選舉口號,政府能否看到真正的育兒需求,推動有效的育兒政策,促成有品質的育兒環境,成為家長的神隊友、提升育兒的幸福感?

#市場競逐的幼教服務 #幼兒需要的是什麼 #政府發錢要發對地方

陳信如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陳卓君 / 副總編輯  審訂

 

發生什麼事?

根據美國情報局統計,台灣的生育率為全球最低,肇因之一為低薪、高房價,造成夫妻無法負擔育兒成本。要解決育兒壓力,政府的育兒政策為關鍵,包括育兒津貼、公幼、準公共化幼兒園等制度,在現實面卻遇到不少挑戰。

  • 公幼資源配置失衡,且不符需求。
    • 新北市在人口密集的板橋、三重、新莊,每校的排隊人數為 100-200 人上下,但在外圍的瑞芳區、貢寮區卻有缺額。(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 公幼四點就下課、放寒暑假,雙薪家庭的家長難以兼顧工作與育兒。(全國教保產業工會
  • 政府加碼育兒津貼,反促使市場漲價。
  • 以準公共化幼兒園來看,不但打破市場機制且不斷違規。
    • 準公幼為與政府簽約的私立幼兒園,有政府補助因此收費低。截至 2021 年 5 月,六都已有 978 間準公幼,政府今年更投入 107 億元預算,希望擴大教保服務量能。(親子天下
    • 「準公共化」本質仍為私幼,且在實務上違規比例高,包含聘用不合格教保人員、學員浮報、超收幼生、師生比不合等,甚至會以才藝班名義,要求家長額外付材料費和課程費
    • 營運不善、即將倒閉的私幼,因加入準公共計畫重回市場,以便宜的價格吸引家長報名,讓其他用心經營的私幼難以與之競爭。(菱傳媒

 

父母需要什麼育兒政策?

  • 聯合國於 2019 年發布之研究報告《各種低生育率對策,成效如何?》(Policy responses to low fertility: How effective are they?)指出,對於生育率低的國家,政府須擴大 0-12 歲不中斷的公共托育服務,並確保收托時間符合家長合理工時。
    • 另針對東亞國家的文化,亦有三項痛點需打破:性別角色不平等、高工時職場文化、惡性競爭的「教育熱」。
  • 政府作為上,政府應廣設符合需求的公幼,而非發包私人業者。
    • 韓國在 2012 年嘗試過「私立托育平價化」,對於增加生育率、減輕家長負擔,明顯都是失敗的,反而讓家長花費更多錢在課後課程。(托育催生聯盟
    • 公幼延托的經費來自地方政府,目前只有基隆市達到課後延托百分之百,可見增加人力、妥適排班是可以做到的,在於地方政府願不願意補助。(詳見文末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訪談)
  • 職場文化上,資方應給予彈性的育嬰假和工時。
    • 目前台灣留職停薪的育嬰假,時長在六個月到兩年間,但對照顧、接送小孩等短期需求,應要彈性以「禮拜、小時、天」為單位計算。(詳見文末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訪談)
    • 從 2021 年開始的「職場互助式教保服務」,讓雇主可於職場附近尋找可利用空間,提供其員工的子女、孫子女教保服務,但仍待解決教學、照顧品質與安全性等問題。(親子天下
  • 社會觀念上,業者不應抓住家長育兒焦慮,把幼兒園變成才藝班。
    • 幼兒園本應幫助小孩建立人格、發展肢體、社會化學習、認知發展等,但實際上,幼兒園反而花過多時間在學才藝、準備表演,失去教育的本質。(詳見文末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長簡瑞連訪談)

 

未來該如何?

  • 政府不應光補底式的撒錢,要直接向下延伸整合公幼,提供真正的公共化服務,可能可以花更少的錢,達到更好的效益。(詳見文末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黃雅雪訪談)
  • 不管在都市設計、親子設施規劃、軟硬體設備等,政府要著重於「人民對於成家、育兒是否有幸福的想像?」。養兒育女的幸福感提升,大家才會願意生養。(詳見文末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幼委會主委楊逸飛訪談)

若想擺脫「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台灣,政府該如何從政策面改變,規劃出帶給台灣人幸福感的育兒政策?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

 

question 為什麼要分這麼多類托育單位?政府發包給民間的原因為何?

楊逸飛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幼委會主委

蓋公幼是慢、複雜、則責任也最大的但卻是最有公共意義的政策,但因為執政者求快,所以政府生出非營利制度。在一開始品質不錯,勞工待遇還可以,但他發展速度也慢,所以蔡政府在上任前開的支票,發現有點做不到,就希望用準公共去補。準公共是賴清德在台南做的政策,後來帶到中央,但他當初在台南做是失敗的,不管是業者、學者、學校都説這個政策很糟,但他是副總統所以強推,看起來很好看,民間跟政府合作,而且很快速,只要補助款發下去,就可以宣稱政績達成。

政府沒有思考到其作為人民的國家機關,要去善盡公帑監督的責任,所以有很多政策發包後出問題,政府沒有善盡監督責任。準公共的承接很簡單,不需要有財務評鑑,就會給你很多錢,所以小型快倒的園所就很喜歡,但對非營利不公平,非營利要財務報表和會計稽核,而且嚴格限制獲利要在 3-5% 間,非常小的獲利空間,但是準公共沒有這種限制。

所以會分那麼多,就是政府都沒全盤性思考,大家也不ㄧ定是重視幼兒本質,而是看到幼兒背後綁著民主的選票,討好家長是因為選票考量,小孩綁著大人,大人手上握選票,我發錢、你有感,就會投我,像現在選舉,育兒津貼前陣子就加碼,可以看到這種現象。

 

question 台灣的生育率低,為什麼還要擴充公共托育服務?

黃喬鈴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現在雙薪家庭是主流,不像過往用傳統性別分工,爸爸出去工作就足以養家,這個時代無論男女都需要且想要工作,那如果爸媽都要工作,小孩誰來照顧?現在托育的量能不夠,所以家長找不到保母或抽不到公托。以年齡層來說,兩歲專班排不到的問題又更嚴峻,過去可能會等到四、五歲再去幼兒園,但大家對托育的想像已改變,小孩兩、三歲時,家長就想趕快讓小孩去上學。

現在 0-2 歲小孩的家外送托率只有17%,代表在 100 個小孩中,只有 17 個被送到專業保母或托嬰中心。若雙薪家庭真的是主流,不可能只送出 17 個,另外 83 個可能是媽媽或阿公、阿嬤來照顧。以國家來說,我們應該要支持充分就業,尤其支持女性就業,但當今天服務量能不夠時,變成有一大批女性被綁在家裡,而且提供的照顧是無酬的。

托育的好處是支持更多女性就業,如果家外有公共托育服務,你就要聘老師去照顧孩子,也讓孩子的媽媽能持續就業,所以我們期待透過公共托育,支持兩代女性的就業,不僅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讓家庭可以雙薪,所以公共托育服務是有其重要性跟必要性的。

 

question 為什麼會有公幼招不滿的現象?

楊逸飛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幼委會主委

其實公幼不是因為沒有延托所以未招滿,你看今年公幼、非營利、準公幼很多都招不滿,只是大家刻意把公幼放大,說他不符合家庭需求,但這是錯誤的。

招不滿是因為政府在沒有做人口規劃的狀況下,就快速擴張準公幼跟非營利,像在某區的方圓四公里內,設了快十家的幼兒園,五種型態的幼兒園都有,人就那麼多,變成大家互搶學生。在真正該設的地方沒設,全台灣就呈現亂象,這就是在複製台灣高等教育廣設大學的問題,快速擴張、未控管品質、沒有算好人數,就會造成這種問題。

另外補充,公幼招不滿這件事,其實也不能算是問題,公幼存在的價值就不是為了招滿,學校教育是為了公共事務,不是營利事業,偏鄉因為人少,公幼本來就招不滿,但還是有其存在的價值,因為人民在哪,教育就要在哪,所以用「有沒有招滿」還檢視公幼存在的價值,這是錯誤的觀念,沒有看到教育的本質。

 

黃喬鈴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近期報導公幼的招生是懸崖式下降,被大眾質疑是不是公幼蓋太多,產生供過於求的現象?

我們認為公立服務包含公幼跟非營利,因為五、六月是抽公共化幼兒園的季節,我們觀察過台北市和高雄市的抽籤狀況,若把公共化的狀況跟公幼、非營利對照,發現其實家長對公共化的需求還是很高,尤其以3-5 歲的抽籤狀況來看,雖然在高雄市的 3-5 歲登記人數少於招生人數,但我們發現這些招生不足的園所,多半座落在偏鄉地區,對照大都會地區,需求還是大過於供給的,大家還是需要抽籤排隊。尤其以高雄市左營區為例,非營利幼兒園的候補人數高達四百多人,但相對來說,公幼卻還有 56 個名額未招滿,這凸顯出家長還是需要公共服務,但他要的是「好用的」公共服務,所以非營利大家還是在抽籤排隊。雙薪家庭出現後,公幼確實變得不好用,所以家長就不會再去選公幼。

在擴充服務時,一定要考量各縣市的需求,如果發現偏鄉資源過多、都市資源不足時,資源上合理分配是有必要的,像德國會透過科學的方式推估該地區的需求量,根據需求量去擴充服務,但台灣好像不太會做這件事情,如果希望把經費花在刀口上,資源配置、如何評估需求就會是重要的。

 

question 為什麼公幼無法做到課後延托?

楊逸飛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幼委會主委

這背後有一些結構性因素,第一個是「經費來源」,學校附設的公立幼兒園四到六點延托的經費來自地方政府,所以要看地方政府願不願意補助。第二個是「開設人數」,開設課後留園有空間、老師、行政費用等成本,我們統計過若只有一個人要開班,他一個月要繳到快兩萬元,所以有些縣市或教育部規定課後留園要十人才能成班,但因為一開始會進公幼的人,都是家長能接送的居多,所以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課後班,就會提高要參與課後班的人的成本,所以不是學校不辦,是無法負擔這樣的成本。如果今天參加的人不多,又有這個需要,應該是政府要補貼成本,讓一個人就能開班,新北市有個做法,他規定五個人才能開班,那如果只有兩個人,剩下三個人的費用由新北市政府補貼,但教育部只有補貼十個人。

公幼達不到開班的門檻,有些政府就會砍老師的鐘點費,實務上確實有老師一個小時只領七、八十塊留下來顧小孩,有多少幼兒園老師願意?年金改革後,已經很少有新老師進到公幼,大部分在公幼的老師都是有家庭的人,當然無法延長工時。我過去在公幼工作過,從早上七點半值班到晚上七點才下班,工作長達十二個小時,這樣壓榨老師,我們就不覺得政府有看重幼兒教育。

 

黃喬鈴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其中一點是公幼體制的人會反彈,因為公幼有寒暑假、四點就下課,當公幼老師被要求要再延長工時,會蠻不開心的,覺得為什麼要無限上綱老師的工時?或覺得「親職」這件事,應該是家長要付大部分的責任,不能把小孩丟給學校,不然小孩也很可憐。

但我們強調的是「增加人力、合理排班」,讓收托時間正常化,延托不是讓一個人超時工作,去滿足家長的需求,而是期待雙方可以共好,看地方政府能透過什麼樣的人力資源、排班機制、財務經費的支應,讓托育服務能完整涵蓋家長的合理工時,因爲目前其他非營利幼兒園或私立,都可以做到正常的收托時間。

 

簡瑞連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長

我不認為公幼沒辦法做,問題在於中央政府要不要規定強制做?因為公幼預算是地方政府在管控的。當有人去問地方政府為什麼開不了公幼?得到的答案通常是沒那麼多預算,但如果選舉期間有人去反映或爭取請求公幼擴大編制,在考量選票下才會多設。幼兒照顧是支持家庭的基本需求,應該教育部去規劃政體政策,並統籌整體配置,廣設符合雙薪家庭需求的公立(公共化)幼兒園,這樣比較適當。

照顧人力配置的觀點上,公幼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若要照顧到六點,就會有人力配置的問題。目前針對八點到四點後課後延拖的部分,願意實施就會去做,如果不願意,就會外聘師資做課後留園,但外聘的服務品質不穩,並經常聽聞家長反映出現「五個以下開不成班」的問題。

針對人力時數問題,目前公幼就像公務人員朝九晚五的工作,無法真正理解家長的需求,部分不願意加班提供服務,在體制上人力不足有其困難,但實務面上也可以以輪班方式進行,但公務體制就沒有彈性,規定就是從八點到四點,希望公幼在服務的彈性上,可增加時數的彈性及透過人力的配置來調整。政策上,即便已經設置有公幼教保員補充人力,但一旦進入政府體制,就失去了彈性,公立教保員也希望像教師一樣,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當大家傾向公務人員的方式,當然就不會想要做延托的服務。

 

question 家長延長托育的需求增加,背後反映出什麼社會問題?

楊逸飛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幼委會主委

反映出兩個很大的結構性問題:工時跟居住正義。

首先以工時來說,現在普遍工時長,家長到七、八點才下班,若單配合家長需求不斷延長在校時間,就會造成社會奇怪的現象,一直在配合企業,企業沒有善盡照顧員工的責任。依性平法規定,員工如果有六歲以下的子女,他可以申請縮短一小時的工時,但調查來看,很少企業願意放這一小時給員工,所以這個延托需求不是源自於小孩,而是工作因素家長被壓迫,但政府的政策沒有看到這點,反而是不斷延長托育時間,最早的課後留園是四點到五點,現在已經到六點,甚至部分縣市到七點,之前還有市議員候選人説為配合服務業家長的需求,要延托到晚上九點。這個對小孩到底好不好?學齡前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但偏偏跟家長的相處時間最少。

再來是居住正義,以前勞工生產單位是家庭,在家做生意或務農,所以唸書會在家附近,加上治安單純,即使務農的勞務時間長,小孩能自己上下學,而現在不一樣了。以我自己來說,我在台北上班,但住在三峽,因為台北房價貴所以住到外圍,一天上班八小時,就算準時下班打卡,還是有兩倍的通勤時間,衍生出後面無法準時接送小孩。

所以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不應該貿然配合家長延長托育時間,這樣只是在助長企業不健康的工作形態,政府要透過政策導入,把錯誤的狀態矯正過來,從源頭去改善,不管是通勤彈性時間、育嬰假等,讓企業一起配合。

 

question 公幼應如何改變,讓供給更符合需求?

簡瑞連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長

我在服務過程,有多數家長跟我反應,他們算過公幼延托的錢,若每天都需要兩個小時的課後托,加上寒暑假,以時數去算,假設一天四百,那一個暑假就要一萬六,加上寒假要多付兩萬塊,這樣的話去讀準公共、非營利也很好,所以公幼必須要徹底去想,在這時代要如何把平價、符合需求的服務提供給家長。

目前,很多去讀公幼的孩子都是有後援的家庭,所以可能會覺得課後延托的需求不大,或認為沒有暑假托育的需求。事實不是這樣的,是那些有需求的都跑到公幼外的單位,所以公幼招不到學生,到底是要檢討體制還是要怪家長?政府應該要看到家長的需求,大量設公共托育服務,擴大供需再將課後留園全面普辦,不論有幾個都辦,這樣就不會有任何小孩被拒絕於外。

我認為,台灣在工時的部分,所呈現的是勞勞相殘的樣貌。家長很晚下班,以台北來說,是從早上九點到晚上七點,為了符合家長需求,幼兒園老師就要服務到晚上七點甚或八點,以至於變成拉長工時的狀況,未考量到托育勞動者的權益。家長上班時間要正常,不然教保老師照顧的時間很長,幼兒園高達 98% 的老師多數是女性,他們也有家庭,他們經常說:「我照顧別人的孩子,誰來照顧我的孩子啊!」這是整體勞工跟勞工的互相循環的結構。

 

黃喬鈴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我們的訴求是讓公幼「增加人力、合理排班」,會強調是「合理的」工時,因為也不希望爸媽就因此把小孩丟在幼兒園,延托到七、八點這種很誇張的方式。因為年底選舉,所以我們先前有開記者會明確提出公共托育服務的訴求,懇請各縣市候選人參採,其中有提到要改革公立幼兒園,開辦符合家長合理工時的課後留園服務達 100%。

政府今天好不容易蓋很多公幼,品質好、在校園內很安全、費用平價,但開放時間不符家長合理工時,所以難以支持雙薪家庭。從政府的預算報告可見現在全台公幼開放課後留園的比例只有 72.6%,聽起來不低,但你去想像,現代社會沒有家長是四點下班的,但公幼四點就放學,小孩誰來接送?所以在育兒社團家長知道,你有後援再去抽公幼,不然是添自己麻煩,因為要自己再找課後服務更複雜,不如一開始直接找服務時間是完整的私幼。

目前普遍家長的下班時間是五、六點,但今天服務只開到四點,甚至還有寒暑假,這是不好的服務,之前有家長說「我使用公幼等於是沒有服務」。全台灣目前只有基隆市開放課後延托比率達百分之百,因為公幼屬於地方政府的辦理事項,所以增加人力、妥適排班的形式是地方政府能做到的,還是要強調,我們的訴求是「正常化」,不是無限上綱去服務家長。

 

question  增加準公共化幼兒園或非營利幼兒園,是增加公幼之外的解方嗎?還是育兒券、幼教津貼比較實際?

楊逸飛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幼委會主委

若單純看能不能解決父母托育問題,這些都可以,但若只看見「托育需求」,付出的代價是犧牲台灣幼教的品質。

以非營利來說,早期有限定要非營利的法人,審核嚴格所以家數少,但前兩年政府為了要達到托育的 KPI,大量放寬標準,有些基金會為了接非營利,母會根本沒有正常運作,甚至有當年度才成立就來接政府的標案。因為營業的績效會影響續約機會,所以當非營利很多間,在市場化下,非營利就會變成競爭狀態,大家看誰延托比較長?才藝班比較多?變成反向去壓迫幼教的市場。

準公共化的部分,只要有立案、收費在標準下,其他的細節政府都不管,也不看過去的違規紀錄,我們有去查過,有些剛加入準公共化的幼兒園之前違規幾十次,但政府還是讓他加入,因為「教育品質」不是準公共重視的關鍵,這個補助就是方便、快速、立即有感,對家長來說,本來幼兒園一個月要付一萬,加入準公共後只要付兩千,而且名字還有欺騙消費者的嫌疑,因為他叫「準公共」,人民對政府有基本的信任感,只要聽到是公家的就覺得不錯,但準公共是政府外包給廠商,政府實質上不會去管理。

再來看育兒卷、幼教津貼,所有的歷史都告訴我們,補助是失敗的作法,因為最後會變成「教育市場化」。市場化代表消費者有選擇,但這個選擇不見得公平,比如說我住在萬里,我拿到一萬元教育卷,但萬里沒有幼兒園,請問我的錢要怎麼花?不太可能我住在萬里,把小孩送去板橋,所以偏鄉需要的不是錢而是公共設施。今天你生三個小孩,政府給你十萬,但問題是生小孩後,我週末要去圖書館,區域內沒有設置,或是有設置但禁止小孩進去,請問家長要這十萬做什麼?他需要的是政府把稅金轉成能使用的公共服務設施。

準公共每年花五百億,補到業者的口袋,如果這個錢拿去蓋公幼,公幼可以撐十年不倒,但如果你沒有每年去補外部業者,他就經營不下去,等於是投入的錢沒有轉成公共量能,錢等於丟進水溝裡,業者賺飽飽就走了。卷只能一時滿足政績宣傳的虛榮感,但投下去就沒了,政府發一萬塊給家長讓小孩去私幼,那私幼就漲價,或是通膨把錢吃掉,所以我個人覺得發錢是最沒意義的,人民把錢繳給政府,就是希望政府該有把錢轉化為永續經營的公共政策。如果發錢就能讓人民幸福,那政府一開始就不要課稅,或乾脆不要有政府!

 

黃喬鈴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準公共剛推出時有蠻多亂象,像是老師薪水被剋扣、家長被業者違法超收等情形,另外準公共如何達到高品質?這點我們還是打上問號,因為私立的營運邏輯是以「利潤」為導向,「幼兒照護」這塊就會被排在次之,托育服務不應該被商品化、市場化,不是家長口袋有多少錢,就能使用到多高端的服務,每個小孩應該要一視同仁,無論出生在什麼經濟背景的家庭,都要被政府好好的照顧。

準公共的本質其實還是私立,那私立跟公共差在哪?關鍵在於私立的服務要賺取利潤,賺越多錢越好,所以我們會覺得私立服務沒辦法達到公共托育服務的特性:平價、優質、普及。

首先來談「平價」,政府投注補助讓私立的托育服務更平價,但當政府補助加碼時,部分私立業者會補多少漲多少,他們會透過其他的課程、收費項目跟家長多收錢,讓政府的補助就無法進入家長口袋。新手家長可能無感,但有經驗的家長會有感,覺得政府一補助,就收到價錢提高的收費單。

以「普及」來說,托育期待能就近送托,因為 0-6 歲小孩不可能跟父母舟車勞頓,家長當然希望家裡走路五分鐘就有保母或幼兒園,但這件事私立難以達到,如果我是私立老闆,當然要把幼兒園和托育中心設在人多的地方,不可能設在偏鄉,這樣賺不了錢。公共服務的目標是照顧每一位公民,再加上公共的營運邏輯不是要賺錢,所以公共可以達到普及,但私立很難。

最後是「優質」,我們有聽過部分私立業者會苛扣老師的薪水,我們也期待擴大公共托育服務是希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幼教這塊大部分還是女性在從事,創造出的服務能讓女性有好的工作。無論公幼或非營利幼兒園,老師都有很明確的薪級表,薪資會依照年資、學歷逐步往上加,但以私立來說,有聽到蠻多老師有低薪的狀況,私立業者不一定會把漲價多收來的錢回饋給老師,所以公共才能照顧好老師,進而期待老師照顧好孩子,我們才會說不要做所謂的「準公共」,因為他是假公共,本質上是私立的。

 

簡瑞連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長

可以從兩個面向去看,首先是政策,雖然準公共已經上路了,但我們的立場還是要告訴政府跟大眾,準公共並不是公共化,政府沒有把小孩當作自己的責任,轉向市場買服務,市場擴大政府又無法控管,這樣的情形下,準公共的品質不僅參差不齊,現在還有一個現象是「政府補多少,市場就漲多少」,有些準公共雖然只收一定的費用,但下午會開才藝班叫家長買,延托變成用才藝去填滿,這樣每月本來只繳三千五,加上每天的才藝班後,反而又多付錢了。政府把小孩的教育跟照顧放在什麼位置?把家長放到市場任人宰割,沒有人去管控收費,市場機制就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發生。

第二個,如果準公共化越來越擴大,政府就越不會做公共,那政府的位置在哪?若全都要國家養,卻不設置真正符合小孩、家庭需求的公共化服務,雖然目前教育部號稱所設置的非營利已經到三千班,政策達標了,比起準公共市場大量的擴展,這僅是一小部分,真正公共的比例仍然很低,因此,我覺得從經費配置可以看出,政府責任的推卸,只會發錢了事而已,小孩照顧不好,家長的負擔也沒有減輕。

 

黃雅雪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

本來育兒津貼是五千,高雄今年加碼到八千,小孩在幼兒園還要繳兩千,變相造成孩子在家沒有就讀的機率變高,因為家長不用繳錢卻可以領八千,家長在衡量後,寧可停掉孩子的服務去領津貼,變成政府另外補助的這些錢,反而讓孩子出不來,也讓家長無法工作,沒有比較好。

補助給準公共幼兒園這件事,我們在現場遇到很多私人成立的準公共,因為政府補助人事費,所以就讓家族人員上一些課程得到幼教資格後,他去掛人頭領薪水,實質上沒有增加現場老師的人力,孩子照顧的品質未提升,這樣給預算但沒有後續管控機制,其實是很可怕的。

 

question  投入準公共的政府預算逐年增加,一旦政府預算大量投入,服務供給會發生什麼改變?

楊逸飛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幼委會主委

準公共完全打壞私幼市場的機制,因為多數參加準公幼的園所,都是經營不善快倒閉的,以私幼來說,在市場競爭下,他們會精算價錢跟消費者間的成本,價錢太便宜會讓大家覺得品質不好,訂得太貴消費者也不買單,所以市場有看不見的手在平衡,達到平衡才能運作,不能平衡的就被市場淘汰。

但是準公幼一進來,政府把錢補給私幼變成準公共,他們不再需要顧品質,消費者可以用便宜的價錢取得服務,市場機制的平衡被打壞,家長在挑選幼兒園時,首先是考量距離,若兩間距離一樣,一間是準公共、一間私幼,因為準公共價格便宜,家長不懂教育品質,就會流向便宜的,讓原本有在用心經營的私幼招不到人。網路上一大堆都是「準公共違規」的新聞,政府補助這些沒有品質的園所,讓這些劣幣驅逐良幣,使市場運作變困難。

 

黃喬鈴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聯合國報告以瑞典跟德國的成功經驗來告訴大家,擴充公共托育服務是可以有效拉抬生育率的,現在台灣的走向是公共量不足,但某些政治人物還是期待用發錢或擴大準公共服務來支持家長生養,我們好奇這件事情會造成什麼後果?

透過韓國的經驗可以看到端倪,韓國的生育率全球最低,他們就走一個失敗的例子,但台灣好像覺得韓國的做法很好。韓國從 2009 年開始,透過補助私立托育服務支持家庭生養,到 2013 年完整推出涵蓋 0-5 歲的「免費托育政策」,聽起來好像政策很優質,但他最大的問題是這個免費托育政策是透過補助私立的服務,讓他能快速、大幅的擴張。確實這個政策讓韓國的家外送托率大幅提升,他們一歲的家外送托率達到八成(79.3%),但這樣仰賴私立服務的後果是,這對家長來說其實是假的,因為業者還是會透過各式各樣的課程,韓國的家長不希望小孩輸在起跑點,所以從小補習數學、英文、邏輯、語言程式...,業者抓緊家長的育兒焦慮,推出很多課程、收費項目,反而讓費用越來越被墊高,錢賺到業者口袋裡。

這個現象助長「教育熱」,因為少子化所以會把所有資源投注在小孩身上,但這樣就拉高育兒的成本和期待,因為韓國仰賴私立服務,所以私立服務占七成以上,產生負面的效果是教保人員的勞動品質低,為了賺取更多利潤,私立會苛扣老師的薪水,也出現蠻多托育安全跟兒童權益保障的問題,反而讓家長越來越找不到安心的服務,還會面臨女性職涯中斷的問題。

就東亞文化傳統性別角色分工上,還是會希望媽媽自己照顧最好,所以當家外服務令人質疑時,通常被期待回家照顧的就是女性,所以韓國這個看起來很好的政策,費用反而更高、老師的勞動條件更低落,走向負向循環。希望透過韓國失敗的例子提醒台灣政府,不要步上韓國的後塵,不要再以為發錢、發補助,就能支持家長生養。另外,你發錢但真正照顧小孩的是人,當然要確認教保人員的勞動條件好,才能期待他能好好照顧孩子。

 

簡瑞連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長

若政府預算跑到市場去,整體幼兒園的服務品質就會越來越市場化,回不到教育跟照顧的本質上,現在整個市場上,不管準公共或私立,都以雙語、心算、美語等等才藝為取向,忽略幼兒發展及照顧的本質,這對幼兒教育品質不是正面影響。

之前有位老師待過準公共的雙語幼兒園,他們邀外籍老師進來,每天早上的時間都被美語填滿,孩子正常化的學習只壓縮到下午一小時課程活動,包含小孩吃、喝、拉、撒等照顧的內容都被壓縮,趕時間的壓力下,作品都是老師假手的半成品,老師就很辛苦,沒有體力照顧小孩,小孩就在快速的活動中長大。為了展現成果,假設是六月要畢業典禮,十一月定案活動後,一月就開始訓練到六月,幾乎沒有什麼課程了,都在訓練表演,這些作為都只為了讓家長看得到成果,穿漂亮的衣服上台、背好聽的美語給家長聽,這是符合幼兒學習的嗎?孩子每天需要生活,要有健康、肢體、語文學習、社會化學習、認知發展、對環境生態關懷及自然美感學習等,這些都在追求才藝及成果取向下不見了,這不會是一個符合孩子的教育。

政府希望跟國際接軌,說好聽是「英融計畫」(註:英語融入幼兒園教學實驗計畫),但政府政策剛宣布,各地就補習班林立,這就是台灣的文化,以前是國中補英文,現在國小也補英文,未來就是幼兒園也補英文。孩子早上八點入園,九點吃點心開始上一個小時的美語課,上完課去排隊吃午餐,午睡醒了下午老師要趕給家長看的作業。這是我們的孩子該做的嗎?是小孩在這階段該有的人格建立、快樂學習嗎?這都有失準則,但市場是放任的。

回到勞動條件,照顧本身是很困難的事,我們有老師説他在私幼一個學期,一開學就 25 本作業本,要完成這些紙筆作業,當然增加老師在勞動力上的負擔,也無法如實陪伴小孩,不但壓縮到老師照顧孩子的時間,也壓縮到孩子的情緒。

 

黃雅雪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

因為準公共以賺錢為導向,不像公幼跟非營利不需要賺錢,立基點完全不同,所以提供出來的東西,準公共就會比較商品化,讓家長覺得若是沒上課程,就是家長對不起小孩。可是在公幼跟非營利,我們回到正常化教學,回到孩子的人格發展,跟在這個年齡層需要學習的東西去提供服務。英語政策沒有不好,因為要走國際化,但放在幼兒園適不適合?幼兒園的孩子到底需要學什麼?英文的部分是要到國小學比較好,還是國中?現在把這個延伸到幼兒園就會變調,合理化商人賺更多錢的藉口。

 

question  什麼樣是好的育兒政策?

楊逸飛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幼委會主委

第一個一定要高品質,公共教育的取得要很容易,家長不用花太多錢。在職場上,要讓大家在工作跟育兒上可以平衡,因為養小孩要付出時間,但現代人又希望得到工作上的成就感,所以這中間的斷裂感就由育兒政策來彌補,可以去參考社會主義的國家,請兩年育嬰還給你一定比例薪資的有薪假,家長可以不用擔心為了育兒,未來無法回到職場工作。

從政策面來看要從國家文明的延續去思考,不是一味追求提高生育率,要著重於「育兒政策是否讓人民有幸福感?」讓人民對「成家、育兒」有幸福的想像。所謂幸福的想像,都市設計是一個切入點,若小孩的高度剛好對到汽車排氣孔,這樣台灣的街道適合帶小孩出門嗎?像我為了小孩搬到三峽北大特區,這邊有經過設計,所以我照顧小孩很愜意,不用擔心被車撞,再來要有像親子圖書館的親子設施,也需要考慮到醫療普及度,社區有品質好的小兒科提供醫療。軟體的部分,圖書教育資源、影音媒體的取得容不容易?

若你讓人民認為生孩子後,生活品質、幸福感都會降低,大家就不會想要生小孩,大家工作就是要獲得幸福的生活,所以現在很多人寧可養寵物,因為養寵物帶給他很多樂趣,有些地方的狗公園、獸醫甚至比小兒科多,這就是政府沒有形塑出育兒的幸福感。

 

黃喬鈴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討論育兒政策的大前提是回應低生育率,大家對於低生育的成因各有解釋,最常聽到是因為低薪、高工時、房價高,但對我們來說,先前看到一份聯合國人口基金的研究報告,很有趣的是,報告中有點到東亞國家和台灣,東亞國家之所以會持續低生育率的原因,是因為性別角色分工過於僵化,家庭跟育兒落在女性身上,報告也明確提出解方,對台灣來說,「性別平等」是問題,他也盤點其他國家應對低生育率的對策,像現在選舉要到,政治人物會提出要發錢、發津貼,甚至補助人工生殖、打高房價等。

這份報告盤點應對低生育率的典範國家,他拿瑞典做例子,同時找了在前些時段,效法瑞典的作法成功拉抬生育率的經驗,就是德國,他透過瑞典跟德國的例子說面對低生育率,最有效的政策是要擴大 0-12 歲不中斷的公共托育服務,這邊講的「公共」服務是指公立幼兒園跟跟非營利幼兒園。

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支持,我們一直以來倡議做公共托育服務,剛好有國際性報告來支持這是對的方向。為什麼會說做公共托育服務可以提高生育率、支持女性就業?像剛剛提到的,今天要媽媽生小孩,卻又期待媽媽自己在家照顧小孩,整體國家的勞動力下降,又生不出下一代,這是惡性循環,但如果有托育服務支持,女人願意生養,雙薪家庭可以養小孩,這反而促成正向循環的關鍵。

 

簡瑞連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長

育兒政策不是只有設幼兒園而已,需要的是全面的政策。

第一個希望政府真的要擴大公共量能,因為公共是靠政府經費補助,跟私立相比,還是比較社區化、平價化、高品質。第二個是照顧小孩不能只靠補助,你去問十個年輕人,生第一胎政府就給他十萬,他願不願生,答案是不願意!因為這種補助也不足以把孩子養大,有買房等社會、經濟的問題,對年輕人不夠友善。

第三個是整體友善的支持政策,像彈性的育兒工時,還有對孩子從懷孕到出生的照顧。我們看到在瑞典,從準備懷孕到出生,有整個育兒的支持系統,從孩子在肚子裡面就資助父母做檢查,甚至一出生就可以到公共或私立體系,不會落下每個孩子到幼兒園的機會。

但在台灣每每到了幼兒園招生期,所有的家長都很茫然,網路平台上都看到家長分享找幼兒園找到快瘋了,我們光一個托育就那麼不友善,年輕人怎麼敢婚敢生呢?所以資訊公開很重要,整體資訊的收集要讓家長更清楚,這些都是支持家長育兒很重要的元素。

 

李曼君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

很遺憾的是,台灣國家在育兒政策上位置奇怪,他不想與民爭利,還是希望照顧資方,所以在不敢做的過程,反而幫公共化的業者開闢紅海。我覺得這過程在未來三到五年,公幼跟非營利的下場都不會好,因為走向商品就會蠻可怕的。

 

question  政府資源該如何配置,才能滿足國家發展與家長的育兒需求?

楊逸飛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幼委會主委

第一個層面從職場跟家庭來看,有三個面向。一個是育嬰假、親子假好不好請?二來是生小孩後,工作型態會改變,可能本來是做服務業的晚班,生小孩後他有沒有能力轉到白天上班的場域?政府有沒有平台協助媒合育兒家庭的工作?三來是政府對弱勢家庭,有沒有提供經濟支援或育兒指導?

第二個層面是公共設施,社區公園、兒科診所、親子館蓋得夠不夠多?街道有無妥善規劃?還有兒童媒體的部分,現在很多媒體都不是為了兒童設計的,變成兒童充斥在大人的媒體中,不是很健康。

第三個層面是托育工作的勞動條件,現在願意投入幼教工作的人很少,這樣幼兒園要成立就困難,目前政府是透過壓榨幼教勞動人員,來維持家庭托育需求,這必須要改變,否則托育人員進不來,很多幼教系畢業的人不當幼教老師,因為工時長、薪水低。

最後是回到公共化的議題,要真的「公共化」,學區內的公共資源要確保區域內每個家庭都能取得,還有台灣現在有多元族群,像外籍、原住民家庭等,學校是否提供多元族群的系統以防適應不良的問題?另外,企業端是否願意照顧有小孩的員工?

短期而言,蔡政府所發的育兒津貼,不管下一任是誰,一旦錢抽離,台灣的幼教品質就會往下掉,會退回到好幾年前,如果不想掉每年就要花幾百億,把這個東西撐起來,所以當前可以提供的具體建議,我覺得政府要規劃好幼兒園各種型態的意義,比例要去精算,才能維持高品質幼教的比例,不然現在只是撒錢進去,最糟的話會變成現在社會預測的,有可能公幼被政府消滅,這樣就會變成國際笑話。

 

黃喬鈴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在剛剛提到的國際報告說到,托育服務不是有就好,重點是確保收托時間符合家長的合理工時,而且是在 0-12 歲的小朋友,公幼跟非營利幼兒園應該都要持續擴充,公共化的推展不能停,才能有效支持家長,當然還要搭配職場,育嬰假友善的彈性政策相輔相成。

我們先前有倡議要給家長彈性的育嬰假,現在台灣的育嬰假非常奇怪,因為育嬰假是六個月八成薪,所以育嬰假要以「月」為單位來請領,甚至以六個月為原則,這件事很弔詭,因為小孩送托後,他會需要家長請假照顧,原因會有腸病毒、生病、發燒等,只需要約一個禮拜的假期,或家長需要晚一點上班或早一點下班,這件事需要的假是以「小時、天」為單位,但育嬰假做不到。

我們另外提出概念,可以用彈性的育嬰假去理解,因法律上修改關係,我們給出新的名詞叫「親職假」,新增家長可以請假的選項,若需要長期的假請育嬰假、需要短期的假請親職假。我們期待這可以讓家長在小孩生病時,能請幾天的親職假,請完就回來工作。雖然性別工作平等法有縮短工時的措施,但他是無薪的,無薪就沒有人會請。親職假會有八成薪,算是有薪假的縮小化,如果小孩剛出生、剛上幼兒園需要多一點陪伴,家長可以用「小時」去請,這樣就能有餘裕的平衡工作跟育兒。

會有這樣發想都是參照國外經驗,彈性的育嬰假在國外是趨勢,國外致力於創造彈性的育嬰假,讓家長能兼顧工作跟家庭,但台灣的工時僵化、假又無薪,所以我們希望能提供另外請假的方式來支持家長。很有趣的是,聯合國報告指出東亞國家低生育率,是因為育兒跟家務責任在女性身上,那育嬰假彈性化能達到的效果,這也是國外實證的,可以讓男性更參與育兒的角色,想像今天夫妻兩人都有彈性育嬰假可以請,當然就創造更多分工的機會,所以我們覺得台灣也可以做到,之前有聯合立法委員提出修法,正在倡議中。

 

簡瑞連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長

政府願意養小孩,這件事我們是肯定的,但我們希望政府不要光灑錢,要把小孩視為國家應負的責任,目前在作為上沒有把經費做良好的審核,現在政府說因為無法大量、快速的做公幼,緩不濟急所以就先用準公共,但做了之後,等同於推卸責任向市場買服務,大量的錢都落到商人口袋。

這些錢如果整合好,足以讓公幼增班設點,但他不做這件事,就把錢直接用灑的給準公共,再對外宣揚有幾乎 70% 的公共,但這是因為他們把準公共放進去,事實上公幼跟非營利只有百分之三十多,這是完全推卸責任的。

我們沒有反對政府願意養小孩,但是錢要用在刀口上,國小明明就有空間,不能廣設公幼嗎?如果是地方政府經費問題,能不能中央去做統籌?所有地方政府的場地、設備,都是中央政府給的,真正公共化是有政策責任的,不是放任式的,老師的勞動條件也會因為公共被提升。

 

黃雅雪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

台灣在政策補助上不應該是這階段要什麼就給什麼,用補底式的,應該要全面去考量,其實這些金額裡面,若政府直接向下延伸或直接整合公幼,我覺得反而都不需要花那麼多錢。

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對於發言內容,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發表者
樹狀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