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3
  • slider image 60
:::
新聞訊息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 - 幼托新聞 | 2021-10-26 | 點閱數: 1331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1096

《親子天下》網站  2021-10-26 00:00 更新:2021-10-26 16:34  by 黃怡菁

《親子天下》網站的「你看不見的違規幼兒園真面目」專題報導

 

準公幼上路以來,問題重重。專家質疑,政府為了衝數量,未能嚴謹的監督與訂定合理的退場規範,反而無助於家長選幼兒園。他們建議,準公幼應該是公共化托育政策的過渡期,不能取代真正的公共化。

準公幼只衝簽約量,不顧品質?學者建議3解方

shutterstock,圖為示意圖,與真實案例無涉。

 

本文重點摘要

準公幼是什麼?品質有保證嗎?

問題一:簽約門檻寬鬆

問題二:缺乏嚴謹的監督機制

問題三:退場機制曖昧不明

準公幼解方何在?學者專家提3解方

解方一:訂定嚴格的入、退場機制

解方二:建立監督管理機制

解方三:建置真正的公共化托育機制

 

廖小姐的小孩今年4歲,今年暑假,小孩就讀的幼兒園轉為準公共化幼兒園。原本動輒破萬的月費如今月繳不過3,500元,聽來應是喜事一件,但廖小姐卻未特別開心,「加上額外的教材費、才藝費、延托費等,換算下來跟以前沒什麼兩樣,但我知道園所和政府簽約後,還可以拿到政府補助,內心蠻五味雜陳,就是有點不公平的感覺吧......。」除了廖小姐,許多爸媽也曾遇過準公幼的超收費用問題。網路上的家長社群,時不時就能看見對準公幼的不滿與抱怨:「為什麼和政府簽約的園所,竟能明目張膽的超收費用?」

 

準公幼是什麼?品質有保證嗎?

準公幼是指與政府簽約的私立幼兒園,目的在於擴大平價、優質的教保服務量能,使得擠不進公幼、非營利幼兒園窄門的幼生,也能以公幼的學費價格在私幼就讀。

在過去,台灣的學前教育被認為是「家庭裡的事」,政府也未將學前教育納入整體的教育規劃,儘管公幼也陸續增建,但能擠進公幼窄門就讀的幼生始終不超過四成。監察院更曾在2013年對此向教育部提出糾正。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109學年度有高達68%的幼童,只能就讀私幼。公私失衡的問題,淪為政府不願面對的沉痾。

為了解決此困境,行政院2018年推出「準公共化幼兒園」,向私幼簽約、購買教保服務,政府喊出每月家長繳費不超過3,500元、剩下學費由政府補貼差額的做法,期待以「公幼的價格」讓孩子就讀私幼,作為少子化政策下的一個利多。因此,只要私幼在教育部要求的要件上符合政府開出的標準,即可與政府簽約為準公幼,獲得相關的補助。

然而準公幼本質仍為私幼,仍是以營利為本質,政府給了錢卻沒有相對應的監督,導致私幼常見的違規項目,亦發生在準公幼。2019年,準公幼剛在六都上路之際,兒童福利聯盟曾公布「2019台灣幼兒家長使用準公托(幼)服務現況調查」,結果發現有超過三成以上送托準公幼家長曾遇園方不合理事項,其中又以超收費用、巧立名目收費為大宗,其餘還包含:食物的選擇性很少、餐點品質不好、師資汰換率高等問題。

當時兒盟就曾指出,政府購買私幼教保服務的方式不僅無法確保照顧品質,更容易出現變相漲價的狀況。隔年9月,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召開記者會,公布六都準公幼體檢結果,發現六都準公幼違規比例偏高,包含聘用不合格的教保人員、學費浮報、超收幼生、師生比不合等情況。

為何準公幼品質良莠不齊?《親子天下》採訪學者、專家,發現準公幼問題如下:

 

問題一:簽約門檻寬鬆

「政府就是想衝大準公幼的數量嘛,」每每提到準公幼議題,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秘書長楊逸飛總是無奈。他認為,為了加大準公幼數量,政府對於「誰能加入準公幼」的把關相當寬鬆。

細看準公幼的成長數字,成果相當驚人。108學年度,準公幼剛於六都上路,有605間私幼加入成為準公幼;109學年度增加為735間,到了2021年5月,六都準公幼已增加到978間,不到三年時間成長超過60%。

要加入準公幼,私幼在收費數額、師資薪資、基礎評鑑、師生比例、教保服務品質與建物公共安全這6項目上,須符合教育部的標準與規定。其中,最受爭議的的便是「基礎評鑑」與「教保服務品質」的門檻。

曾多次擔任幼兒園評鑑委員的中華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理事長陳淑琴指出,基礎評鑑只是合法的最低底線,像是燈光照明、教室環境、消防設備等,「基礎評鑑就是有沒有合法,但它沒辦法作為判斷幼兒園品質是否優良的標準。」陳淑琴也透露,教育部曾針對準公幼研發「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並要求私幼達到一定的分數才可以申請準公幼,但後來沒用上,改成只要通過基礎評鑑就好。

而所謂的「教保服務品質」更缺乏公信力的評鑑,「教育部是用一個教學自評表,讓私幼上網下載,自行勾選、自評品質,」楊逸飛嗤之以鼻,質疑這樣的「自評」是場鬧劇。

 

問題二:缺乏嚴謹的監督機制

為了吸引更多私幼加入準公幼,政府提供業者相當多的經費補助,卻缺乏相對應的監督。根據規定,準公幼的補助可以用在設施設備、親職教育講座、課程教學輔導、教師助理員鐘點費、經濟需要協助幼兒課後延長照顧費、招收二歲幼兒補助費。每年的常態性補助超過50萬,另外還有續約的補助、遊戲場的修繕費用等。根據全教總的資料顯示,2019年教育部300億元預算中,準公共化及補助就花了200多億。

給補助不是問題,問題是政府針對準公幼補助款項的監督並不嚴謹。譬如,準公幼的補助經費不用做財報、公開經費流向,「準公幼申請課程輔導補助,甚至不須事前寫計畫報告、不須經過審查,業者可以找自己姐妹園的園長、相識的教授進園輔導」,陳淑琴搖了搖頭,質疑政府管理準公幼的決心。

 

問題三:退場機制曖昧不明

《親子天下》整理全國教保網的資料發現,台北市私立育成幼兒園,被裁罰高達5次,是台北市內被裁罰最多次的準公幼,曾因聘用不合格師資、向他人借「教保服務人員資格證書」被罰,但至今仍在準公幼名單之中。

但是這並不是個案,事實上,在六都,還有更多違規的幼兒園,屢次違規卻還在準公幼的名單裡。

台北市教育局幼教科科長吳青娟科長對此解釋,比起裁罰,台北市更重園所的輔導,才有助於提高教保服務品質,她舉行車違規超速為例,「超速一年會收到很多張罰單,但政府不會禁止這個人因超速不能再開車」。台北市期待,只要經教育局複查後園所願意改過自新,準公幼反而可以提供更多的平價教保機會、服務更多家長。

對於違規到什麼程度就該退場,政府與民團似乎有不一樣的看法。依照《 準公共教保服務作業要點》,準公幼違規後,經限期改善「三次」後仍未改善,或「屢次」違反規定者,地方政府得在下一個學年度解約。

但是長期接收家長投訴,協助家長對抗惡質幼兒園的靠北惡質幼兒園版主詩婕(化名)氣憤表示,「違法應該一次都不可以,還放寬到三次?」楊逸飛也表示,教育部對「屢次」定義不明,各地方教育局的解約標準也會各有不同,違規的準公幼將更難退場。

 

準公幼解方何在?學者專家提3解方

準公幼政策雖是美意,但缺乏有效的監督與管理,反令問題叢生。業者掛著準公幼彷彿有政府背書的「評價、優質」,但是幼兒實際入園後,卻有可能不是那麼一回事,更增添家長負擔。要如何改善亂象?《親子天下》根據專家建議,整理出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解方一:訂定嚴格的入、退場機制

教育部須訂定更嚴格的入、退場機制可說是民間團體與幼教學者的共識。陳淑琴認為,入場門檻應該提高,不能只把「合法」當最低的標準。

在退場機制的部分,楊逸飛認為教育部應規定參與準公幼的園所至少3年內沒有裁罰紀錄才能申請,「這說明園所的穩定性高、辦學品質優良,在評鑑、不定期稽查都通過標準。」

郭明旭理事認為,教育部也有必要針對「屢次違反規定」、「情節重大」再做進一步的具體規範,地方教育局才有所依據去進行相關懲處。

 

解方二:建立監督管理機制

準公幼雖然本質仍為私幼,但是既然與政府簽約,政府予以經費補助,就應該要有相對應的監督和管理。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長簡瑞連理事長建議,教育部應建立更嚴格的機制來監督經費流向。

全教總過去也曾建言,準公共稽查制度應比照非營利幼兒園,主管機關須定期確認園所財報、收費狀況等,避免業者既拿政府補助,又同時跟家長收取額外費用。

除了經費,準公幼的辦學品質也要把關。陳淑琴建議,採納由臺北市⽴⼤學幼兒教育學系所規劃的「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來做為客觀評量指標,更能辨別教學品質。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涂妙如教授也建議,課程品質應該交由公信第三方來評鑑,來取得客觀評價。

 

解方三:建置真正的公共化托育機制

全教總主張,準公幼僅是公共化托育政策的過渡期,它不能取代真正的公共化。過去全教總曾屢屢向教育部建言,應盤點空間,釋出國小場地增加公幼跟非營利幼兒園,長期規劃則應將國教向下延伸至幼兒園階段,落實真公共化。

根據 OECD 先進國家水平,在法國、德國、瑞典等國,教保公共化的程度是7成公立、3成私立,由政府提供質優、平價的學齡前教育。然而,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109學年度共有58萬3,406名幼兒就讀幼兒園,其中32%的幼兒就讀公幼、非營利幼兒園;有高達68%的幼童,只能就讀私幼。縱使各國學前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不同,但教育部也喊出113學年度達公共化3,000班,屆時公共化幼兒園將服務約27萬名幼兒,為現在的1.5倍。在達標之前,政府將如何持續輔導準公幼、改善準公幼的問題?準公幼是國家托育政策上的逗號或是句號,這些答案,仍未可知。

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對於發言內容,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發表者
樹狀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