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3
  • slider image 60
:::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 - 好文分享 | 2020-03-03 | 點閱數: 1535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1879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讀者投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然,除了師生比之外,我們也必須承認教保人員的素質、領導階層的管理品質、政府單位的稽查效率、不適任教保人員/機構的掌控……等,也都是預防兒虐案件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因素在商業化的現場當中,卻無法被有效的處理。

 

文:楊逸飛(全教總幼教委員會主委)

 

每每見到社會上出現兒虐案件,我們總是痛心疾首,並希望能真的做些什麼來避免這些遺憾再次發生。

在兒虐預防的論述當中,有一個概念相當重要:所有的兒虐案件極少甚至不會只有單一因素而發生,通常是眾多的因素與長久的時間裡機產生的負面結果。但社會很容易就將這一狀況作簡化,只歸咎於單一因素:如情緒控管不佳、懶惰、無心從事教育等。

屏除極端惡意虐童或刻意欺騙的案例,面對錯縱複雜的兒童福利現場,如果我們只是採用單一歸因的思維,其實是無助於解決長遠就存在的問題,筆者嘗試釐清這些複雜的相關因素,從中找出我們可以有怎樣的積極作為。

 

私立園所過多,成為降低師生比的最大阻礙

教保現場的高師生比,一直是被討論的重點之一,根據兒福聯盟「2019年台灣女性生育意願與育兒現況調查報告」顯示,在家長心中可以避免托育單位或保母發生虐童案件的方法前三名分別為:降低照顧人力比(師生比)、公開違規的機構及評鑑資訊、涉案教保人員終身不錄用。

在降低照顧人力比(師生比)方面,一直都是幼托現場高聲疾呼的內容,因為高師生比容易造成教保服務人員的情緒債務壓力因而失控,一位在德國的幼教工作者就曾分享,低師生比、足夠的人力支持、良好的情緒管控能力,是德國幼教老師持續提供高品質保育工作的重要關鍵。

但降低師生比的政策,卻是年年卡關,原因何在呢?恐與幼教現場公私比不均衡有極大的關係。

根據教育部109年01月30日教育部統計處的的統計,全國就讀103年2-5歲幼兒就讀公私立人數比為30%(135,487): 69%(308,970);而108年幼兒就讀公私立人數比則為31 %(175,723): 68%(388,822)。從長期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出,5年來公私比幾乎都是維持在3:7沒有太大的改變。

另,依據衛福部《全國托嬰中心及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分布圖》統計資料顯示,截至108年12月31日,全台總計有1141間托育機構,其中私立托嬰中心多達925間,公立與公設民營僅有216間,私立占比超過8成。

綜合以上,不論是0-2歲或是2-6歲,私立單位的比例都遠遠超過公家單位,每每關於降低師生比的訴求時,就會有一股龐大的經營壓力。衛福部曾主持召開多次會議,也曾直白的說:「降低師生比,對經營業者會覺得成本增加很多,負擔很重。」在3-6歲幼兒園部分也是相同的狀況。

因為私立業者多,一旦降低現有的師生比,成本也是隨之增加,除了業者負擔種之外,還要思考,多數的家長能負擔嗎?當然,我們會想說,那就政府補助吧!所以出現了準公幼化的政策。我們把政府的錢拿去給私立業者,業者的收益最後卻是回歸私人的口袋。

 
教育市場化的結果,是犧牲了兒童的權益

當教育被作為一種營利事業來看待的時候,經營者會以追求利潤作為最大的目標,他們必須壓縮成本,在有限的空間下賺取最大的獲利,這是教育市場化後定然會產生的現象。而最後受到損害的就可能會是孩子的權益。

商業化與市場化本身並沒有不好,但關鍵在於教育本身並不是等價的商品,就向警消跟醫療一樣,都是無法秤斤論兩的。孩子的受教權益是一種人權的展現,國家拉抬教育品質,是有助於整體人民福祉的重大關鍵,其概念自然不是用商業成本的概念下去計算。

我們是否能接受「明知道警消人力不足,但卻因為成本考量而不增加嗎?」,如果不能,那為什麼我們要接受「因為成本考量而不增加教育現場的人力呢?」

降低師生比要花很多經費,但就兒童權利和教育角度來看,這是一件應該做的事情,自然就不能用「成本」當作藉口停滯不前。因此,唯有當「真公共化」到達一定的比例時,我們才可能開始不計成本的降低師生比。

當前台灣幼兒教育的現場,是商業模式的經營業者占了多數,除了導致師生比遲遲無法調降,眾多立意良善的政策,也因為受限於現場的營利考量而難以推行。

當然,除了師生比之外,我們也必須承認教保人員的素質、領導階層的管理品質、政府單位的稽查效率、不適任教保人員/機構的掌控……等,也都是預防兒虐案件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因素在商業化的現場當中,卻無法被有效的處理。

 

shutterstock_265806512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三高三低的教保職場,難找人也難留人

舉例來說,教保人員的素質,要聘得好老師自然就要又好的工作環境與條件,可是當前教保現場卻是人人知道的「三高」和「三低」處境(三高是指高情緒勞動、高工時、高流動率,三低則為低薪、低福利、低保障),這樣如何能吸引到好人才?同時,私立業者基於營業目的,時常聘請不具資格的人員或是外師,品質根本難以掌控。

 
過少的政府人力配置,助長無良業者鑽取法律漏洞

政府單位的稽查效率處理之慢,更是令人咋舌,但這並不能怪單位承辦人。目前國內的幼兒園數量為6760間,托育機構為1141間。但各縣市專責處理相關案件、稽核的承辦人卻遠遠不足。以新北市來說,一位承辦人要負責一到兩個行政區的幼兒園業務,撇除偏鄉,一個行政區大約會有100-150間園所,這表示一位承辦人至少要負責100-200間幼兒園,除了這些,他們還有很多業務要處理(參考下圖),當有複數的「疑似」兒虐案件發生時,承辦人該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進行稽查?

 

參考圖

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此外,教保現場也會遇到遭受家庭虐待之幼兒,但目前我國國內社工人數也嚴重不足,平均一人服務量在130人左右,當園所通報疑似個案之後,社工根本分身乏術,無法給予立即性的支持與關懷,只能消極祈禱遺憾不要再次發生。

從這方面來說,政府這種過少人力配置,其實是助長私立業者賺取行政漏洞的間接幫兇。

 
違規資訊不夠透明,未能統整掌握

國內目前雖有相關法規要公告園所違規與裁罰紀錄的資訊,但這個系統目前是相當消極的狀態,雖有公告,但並未設計有效的操作介面與資訊整併,資料都是埋藏在海量的公告當中,沒有一定的耐心還看不到。除了公告難找之外,相關的違規資訊也沒有統整,所揭露的資訊不足,完全無法讓人有效辨識這是哪間園所。我以新北市為例,民眾可上網看看。政府亦可參考補習班的公告系統,將所有資訊進行整併與公開透明化,方便家長可以隨時查詢。

 

商業管理模式,不是以教育為最重要的考量

在領導階層的管理的部份,從商業成本角度來看,園所一旦出事情,為了要能夠傷害降到最低,要嘛協助隱瞞銷毀影帶,不然就是斷尾求生不關己事,因為配合調查所要付出的代價過大,對經營者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情。這些也是教育商品化之後可能產生的現象。

不過,我也必須需說,現場還是有很多很棒的私立業者真心的在經營教育,不追求營利成果,只看自己的教育良心,可是這樣好的教育品質,真的需要一定的經濟成本支持,不然會難以支持下去,所以家長的負擔相對的就需要高,要進入的門檻也就不容易。

但如果教育成本是由國家來支持,那麼就可以讓多數的人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這也是我們訴求教育公共化的最終目的。

教育一旦有足夠的公共化基礎,在人員的掌握、職場環境還有管理經營方面,就能有相當程度的執行力。

綜合以上,從結構面來說,如何積極性地預防兒虐,我認為當前這幾點都必須同時進行:

  1. 提升真公共化幼兒園的比例。
  2. 降低教保現場的師生比。
  3. 擴編政府單位的在兒福、教育業務的正式人員數,提升兒福教育工作效能。
  4. 整併並公開透明化所有機構的違規、裁罰紀錄。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對於發言內容,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發表者
樹狀展開
:::